请留意伏特加的这两个视觉:
还有迪斯尼的两个品牌:
只做新鲜方形蛋糕的21cake:
更不用说的极致形象:
我们有没有一种感觉:
感觉这些形象清凉不费脑?
这是为什么?
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?
最好的标志就是产品自己的形状特点,
人的大脑其实讨厌寓意。
人喜欢能看见的东西,
喜欢看见对自己有用的东西。
直接看见就有价值;
直接看见就是“节省能量”
直接看见就是减少能量流失;
没有麻烦到大脑的“不思而得”是大美!
再举个例子:
滴滴打车升级为滴滴出行,
虽然格局大了,
但是放弃满大街"跑着的logo"
也实在可惜,
本来出租车积累的视觉资产已经被滴滴占据;
又自动放弃,
面对出行的升级,完全可以改变车体配色,
保留车体外形。
因为我出行本能记忆认知就是“我要车"
而不是要"倒着被咬了一口的D"
因为车的形状是直接并真实的,
把”车”放"手机"里巨大的看见价值。
就像苹果主要功能图标,
都是把看见的事物剪影直接放进手机。
不要对大众轻易制造抽象寓意的视觉
越看见、人越多、认知成本越低
越看不见、人越少、认知成本越高
西贝在一次性点菜单上,
从抽象的菜名,
直接跃升为”看得见"的菜品照片,
实在是高明,
减少了点菜记忆负担,
增加了点菜效率,也潜在提高了翻台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