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常识:借力

品牌常识:借力

那些年,餐饮客户教会我们的那些事儿

“ 作为乙方
  客户永远是我们的第一学习现场
  书本永远是第二学习现场
  在反对意见中痛苦
  在意见痛苦中觉悟
  在痛苦觉悟中迭代 ”

初出茅庐的“新秀”如何做大做强?局气的方法是借力文化,局气团队认为,北京不单单是本地人的眷恋,更是身边被拆迁的老北京的大环境下,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共情。所以,借力北京文化,就等于激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集体无意识,就是激发了人气购买的能量。
 


【一】
借力
 
怎么借?
 
局气借力“老北京胡同符号”,在胡同边吃家常菜,边感受到生活在老北京胡同的休闲惬意;
 
四世同堂借力“老北京四合院符号”,在民国四合院里一边吃着家宴,一边感受着北京人对于幸福、团圆的美好诉求;
 
前进春饼店借力“老北京副食店符号”,在副食店边吃春饼,边感受老北京最浓最寻常又充满小幸福的生活滋味。

 
借“可视化”的壳做品牌
=借力打力
=显而易见,易则易从
 

借胡同的壳 + 装进“老北京家常菜” = 局气
借民国四合院的壳 + 装进“老北京家宴” = 四世同堂
借校园的壳 + 装进“串串” = 八号苑
借老北京城的壳 + 装进“老北京伴手礼” = 和平局
借胡同副食店的壳 + 装进“春饼” = 前进春饼店

这个“力”是什么?
 
借力,就是借一个“东西”。比如局气的借的是“胡同”,所以产品要是“胡同家常菜”,包装是“胡同大爷拎着溜达的鸟笼手提袋”,Logo 是“胡同里小时候常玩的沙燕儿”,空间是“一整面胡同墙”。这样,消费者才能眼睛里看到的是“胡同”,吃到的是“胡同菜”,感受到的是“胡同里的街坊邻居般温暖的服务”,耳朵听到的是“胡同里的叫卖声”,从而在大脑里种下一个秒懂的“胡同印象”。

容品牌借力说:
你见或者不见,我就在那里,不来不去。
你用或者不用,我就在那里,不增不减。
你用,就是你的,你不用,永远不是你的。

 
▲ 借胡同副食店店的壳+装进“春饼”=前进春饼店
 
这个东西最好是可视化的,熟悉的,客观存在的事物,因为它最终收割的是老百姓秒懂的红利。
 
举个例子,假设你借的不是”胡同“,而是“老北京休闲文化”,那消费者看到后就会产生疑问:遛鸟?还是唱戏?还是产品性价比高?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。但胡同是看的见,有画面感。知道北京的人,都会瞬间想到,哦,是那种很热闹很不拒人的感觉,菜不贵又很地道的样子。再比如你说老北京家文化,你也解释不清楚,并且你找装修团队做空间时,也不好延展,什么是老北京的家?太抽象了。但如果你说“老北京四合院”,就很秒懂。

局气的一个东西:胡同
四世同堂的一个东西:民国四合院
8号苑的一个东西:校园
前进春饼店的一个东西:副食店
 
 
▲ 借民国四合院的壳+装进“老北京家宴”=四世同堂
 
当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融入文化特色,一道普通的菜品就变得有了意义,来这里不仅可以吃到老北京家常菜,还能体验到地道的老北京文化。
 
而这种穿越在隐蔽胡同的兜兜转转,也在文化意义的赋予下变成了一次寻宝的“探险之旅”,调足了人们的好奇心。“吃正宗老北京家常菜”就吃“局气”,长长的胡同下总是排了满满慕名而来的人,而“文化”也成为了局气的品牌调性。
 
当你的品牌有了“壳”,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,如何让消费者注意到你?合作中,我们受益于局气的启发,得出了两个结论,并将其运用于局气的品牌打造之中。
 
 

▲ 借学校的壳+装进“串串”=八号苑
 
 


【二】
出其不意 
让人不得不注意
 
设计师通常考虑的都是如何天马行空,如何创造出更有意义的概念,而对局气来说,则是如何在0.01秒内被关注。
 
局气团队告诉我们,局气第一家店之所以能“走出来”,多亏的就是那堵店里面残垣断壁的胡同墙,要是当初没下狠心拆掉那些水晶灯什么的,局气不会有今天。
 
为什么破破烂烂的胡同墙能吸引人来,但精致的水晶灯和小房子却没人爱看?这让我们意识到了设计的另一种可能性:在顾客面前,温和的东西是近乎于无用的,能够为他们所注意的,一定是“意料之外”的东西。而意料之外又不仅仅是猎奇,而是试图去传递一些事情。
 
▲ 借胡同的壳+装进“老北京家常菜”=局气
 
就像姜文说的:“电影如果把里生活中的吃喝拉撒,再演一遍,就没什么意思。必须是你现实生活中,得不到的东西,满足不了的东西,通过电影来给你呈现,通过代入来获得不一样的体验。”比如有人在背后拿刀砍你,观众很为你担心,可是真的砍向你时,你头也不回看也不看,甩手一枪就把对方毙了,这就是出其不意。”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试图改变“温和”的设计手法,而是以一种有情绪有态度的方式,去传递老北京。
 
这也是你为什么看到,局气的兔儿爷不是你印象中兔儿爷的样子,而是一个“瘫在沙发上的兔儿爷”,它是时代下人们对于放松的迫切需要,以及老北京胡同所传递出的休闲文化的暗合。兔儿爷和葛优瘫结合,就产生了一个极其矛盾的“兔爷儿瘫”IP形象。从门口路过的人,都忍不住会跟它合个照。
 
这种出其不意的优势,就是能迅速把人带进局气的“梦境”,看到局气,喜欢局气,与局气发生共情。包括空间里的老北京酸奶瓶吊灯,痒痒挠屏风,飞起来的躺椅…都是我们“出其不意”的结果。在局气的启发下,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做事很“有棱角”的能力,它让我们暂且忘掉风格,接近真谛。
 
只有这样,老北京胡同文化,才得以慢慢渗透于老百姓的生活日常,而不仅仅活在一小部分人的回忆里。
 
“京味儿小吃,
它不该和那些消失了的胡同儿、
四合院一样,
成了老北京人心中的遗憾。”
 
 

 

【三】
碾压性投入 
用氛围包裹住餐厅
 
光让人眼前一亮还不够,还要有碾压性投入的决心,局气就是如此。
 
他们看准了当下发展迅猛的社会缺口:人情味儿,去造了一个老北京的“梦”,用这个梦帮助现代人去填补心理上的焦虑阵痛。怎么造这个梦?用每日离不开的三餐去造,我的菜是老北京地道家常菜,用老北京胡同文化去呈现我的品牌样貌,把地方选在有北京特色的商圈。所以我们看到,他们敢在别人不敢进的商圈第一批砸重金入驻,敢在别人做了多年没做火的地下室开餐厅,敢在王府井商场地下 3000 平的空间造一个卖老北京点心的老北京梦工厂。
 
▲ 借老北京城的壳+装进“老北京伴手礼”=和平菓局
 
所以当很多人说“这不可能”或者外界把成功地原因归功于“巧合”时,局气团队一开始就知道,这是“决定性的胜利”。这种碾压性投入的做事态度,也影响着我们把事情做极致的手法,而当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产生一种“场”,这个场拿到餐厅来说就是氛围。
 
氛围就是品牌,星巴克的氛围就会让你变得安静,知性,甚至更倾向于思考。而海底捞的氛围会让你放松,纵欲,会把你牵回到对食物的欲望上。
 
氛围就是餐厅本身的独特性,而这个独特性,就是品牌文化本身。
 
“那个把餐厅做成老北京文化博物馆的餐厅”,局气的空间风格便由此而来,不理解的人认为这是文化堆砌,而这背后,是京菜品牌匮乏的市场环境下,谁能有资格代表北京,走向全国、走出国门的思考。
 
《容品牌·餐饮氛围极致论》

消费者只会在混沌直觉的一念之间做决策
不会拆分成产品、服务、环境、营销来看
它是顾客对一次吃饭的整体心理预期
包含了产品、环境、服务、营销等等
是从产品、环境、服务等对顾客整体的“包裹感”
是“五感体验的复合直觉”
是所有体验的直觉汇总的“一念之间”
是餐饮的“精气神”
做餐饮不要“氛围错了”
氛围聚人气,不跳戏、不漏气!


我们主张“东方整体观思维”:
整体性、联系性、变化性看待问题

把品牌看成一个整体体验:“氛围”

 

不拆分看问题,
不陷入西方逻辑思维
不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

商业死亡:
一瓶子不满,半瓶子晃荡!
高不成,低不就,消费者视而不见

商业三忌:
不高不低,不伦不类,不痛不痒
只有碾压性的孤注一掷,才会有极致性的显而易见

起心动念:我一定要赢

 

 

总结:
 
“借文化的壳,下餐饮的蛋”,这是局气团队把老北京文化传递给消费者的关键手法,它用来弥补消费者对于北京以及真正意义上北京的认知差,是他们所具备的“翻译力”,它从消费者最容易接受的角度,建立起了品牌认知。
 
文化认同是一种潜藏内心的美学力,它让熟悉它的人感受到乡愁的亲切,就像我们俗话说的:“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”,也让不熟悉的人感受到异质的魅力,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归属感,当它运用到商业时,就会使人唤起对事物的认同感和消费欲望。
 
文化认同是一张“好牌”
是一种潜藏内心的美学力

 
我们看到店里没有什么精美的装饰,人们扯着嗓子盘着腿,用一种近乎释放天性的状态来吃饭,穿着校服的孩子,退了休的老人,三两成群的朋友。促膝闲谈和老北京的叫卖声融为一体,我看到这里的人们,围绕着北京菜,建立了一种充满人情味儿的文化,他们理解老北京和那种最真切的关怀,借此创造出一个温暖,舒服的空间。老北京家常菜让人们相聚于此。人们因家常菜而来,品尝到的滋味,却远远不止于一道菜,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局气。
 
投递简历
HR@rongbrand.com
业务联系
+86 (010) 84912948
rong@rongbrand.com
Rongbrand
投递简历
HR@rongbrand.com
业务联系
+86 (010) 84912948
rong@rongbrand.com